on
奇异期权定价
起源
事情的起源是某银行的一个结构性存款,这个产品的看起来条款很特别,当时看来很有诱惑力。简单(但不太精确地)说,这个结构性存款绑定英伟达的股票,你买了他就相当于买了等额的英伟达股票,两年后的英伟达股价相比于今天的股价如果:
- 低于当前价格,仍然可以收到本金,
- 涨了0%~45%,可以收到等比例的本金和盈利,
- 涨了超过45%,可以收到本金和7%的利息 这一看非常有吸引力啊,因为可以股票涨了有的赚,亏了银行还能给你保本。这是一家相当著名的银行,所以也不担心他破产或者跑路。哪里去找这么好的产品?但是这样的直觉显然违背经济规律嘛,银行做慈善吗?
关于结构性存款
说到这里相信大部分人都看出来了,这就所谓的结构性存款,银行借用用你存款利息(和少部分的本金)去投资,保证最差情况仍然可以保本就行。不过我对结构性存款的理解此时相当简单,觉得银行应该是拿我的利息去买期权了,才能保证亏损存在下限。
但是到市场上一看,还是不对哇。行权时间达到两年的英伟达实值看涨期权价格是非常贵的,大概相当于当前股价的1/3左右。我的存款利息怎么样也不可能买的起这样的期权。仔细想也是合理的,看涨期权能够保证赚到未来两年的损失而亏损有有上限,对于一个高增长的股票,这样的价格大概也是合理的。这也支撑起我前面的怀疑,这样的产品看起来太有诱惑力了。 这时候当然就关注到?45%的部分了,在股价超过145%之后,我只能获得一个固定的利息,这类似于所谓的“垂直期权策略”,也就是买入一张100%价格的看涨期权,同时卖出一张145%价格的看涨期权,这样,就只能享受到100%到145%的收益。但是这样的期权价格仍然要原股价的10%以上,利息收益仍然无法覆盖期权费。
奇异期权
这时候重点当然是145%以上的部分了。当股价超过时,只支付7%的收益,这是唯一和垂直策略收益不同的部分。这部分一般不太引人注目,这也是银行宣传巧妙的部分,2年7%的收益在国内看来也不少了,但是相对于美元市场的利率,还是低了不少的。而且这是在英伟达涨了45%以上的时候。银行如果持有英伟达股票,收益要丰富的多。这一部分加上股价跌部分如果银行没有持有股票,而是仅仅持有了存款产生的额外收益,足以覆盖银行在此过程中的开销,也就相当于一个手续费。而问题就在于,银行作为我的交易对手方,如何对冲这个风险。这样的产品被称为“奇异期权”,也就是条款比较奇怪的期权。而对于期权和奇异期权的定价,常用的是BS期权定价模型来处理。
动态Delta中性
用Python估计奇异期权的价格
与实际的差异
检查点
数据分析
与跨式期权的比较